详细介绍SSD固态硬盘的发展与进步和未来
从“冯伊诺曼”体系电脑诞生那刻,就注定了外存子系统在整“存储计算”系统构架电脑中是最弱的一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计算机在“存储计算”构架基石上不断进化发展,计算能力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外存系统,无论是最初的打孔卡,还是后续的,磁带、硬盘,他们的性能却始终和体系中的计算能力有着数量级的差别。当我们尴尬面对硬盘造成的系统卡顿和系统和程序缓慢加载时,硬盘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拖慢计算机的“罪魁祸首”!
SSD的出现无疑是理论上救赎计算机外存系统的终极方案,可是他从面世到普及并不是一帆风顺。曾几何时,最初高价尝鲜SSD的消费者免不了需要承受新技术的不成熟和缺陷:如臭名昭著的JMicron JMF602系列莫名卡机和 蓝屏门,英特尔的断电重启变8M事故,还有工程主控和白片FLASH进入销售产品等等,不一而足。诚然,设计失败的产品和缺陷的固件使得一些消费者“黯然神伤”,但是消费者的反馈也是固态硬盘市场“大浪淘沙”的原动力,促进技术乏力,缺乏进取和诚意的厂商退出市场,也促进了整个固态硬盘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快速成熟。无疑在去年和今年,固态硬盘是市场上最火爆话题,关注度最高的存储设备!同时众多的品牌,繁多的型号也足够消费者眼花缭乱。
站在2012年6月份的时间坐标再看固态硬盘市场,前面说到的两个主要问题都已不再是问题。最明显的莫过于当年的青涩的固态硬盘终于脱掉了稚气。GC和TRIM的携手解决了大部分掉速问题,能参与市场竞争的主控方案也经受过了消费者和市场的严苛考验,已经得到认同。同样,最重要的价格问题,也在2012年开始缓解,25nm级别Flash颗粒应用的普及化给厂商赋予了更大的调价空间,同样的价格,我们在今年能够买到容量翻番的产品,使得128GB这一容量规格步入市场消费主流,256GB和更高容量产品价格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以目前性价比突出的三星830来计算,目前主流固态硬盘的价格已经达到了6.86元/GB。如果用户选择购买更大容量的固态硬盘,那么价格比这个数字还要低一些。尽管与传统机械硬盘相比,这样的价格仍然不算便宜。一些厂商的固态硬盘产品更是达到了5.x元/GB的性价比。虽然相比传统硬盘在容量价格比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但是综合性能巨大提升带来的直观使用体验而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把固态硬盘作为系统盘的首选。
品牌型号 | 容量 | 价格 | 每GB成本 |
---|---|---|---|
三星830 | 64GB | 439 | 6.8元/GB |
三星830 | 128GB | 760 | 5.9元/GB |
三星830 | 256GB | 1640元 | 6.4元/GB |
希捷ST500DM002 | 500GB | 499元 | <1元/GB |
希捷ST3000DM001 | 2TB | 799元 | <0.4元/GB |
小熊在线本次横测旨在打破单纯的数据测试和评估,力求让读者全面了解有关固态硬盘的方方面面,从诞生初衷,到使用优化,最终形成一份对读者实际参考价值的采购、使用指南。其中由于编辑个人能力和主管意愿,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不足,请广大读者以宽容的心态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要从固态硬盘的诞生之日说起。
固态硬盘的探索期
从广义上说,凡是不采用传统硬盘那样的旋转磁盘片和移动磁的机电设计实现的外存设备,都可以成为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在绝大多数消费眼中,SSD的诞生和普及都是进入21世纪后近几年的事情,其实不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先驱技术公司在SSD方面进行了探索。众所周知,IBM在1953年发布的IBM 305 RAMAC(现代硬盘的鼻祖),首次把计算机外存赋予了随机访问能力,在这之前,无论是磁带机(算是高端货)还是打孔卡输入,都只能线性依次存储。
IBM的磁盘式硬盘的发明无疑是一个创举,不过从305 RAMAC到今天最新的单碟1TB硬盘,这项技术的原理和结构并没有什么重大改变:盘片的磁密度可以越做越大,电机可以从1200转每分钟提升到上万转每分钟,磁头可以越来越精巧,但是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盘片上进行寻道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这个机械过程很难缩短。这也就是为什么进入21世纪后,传统硬盘的访问延迟(即主要是寻道时间)始终徘徊在10毫秒数量级,难以寸进,尽管硬盘的理论传输峰值相当可观,但是面临大量随机小文件访问时,性能极具恶化。
没人为了发挥硬盘的理论峰值天天拷贝大文件来玩,个人PC如此,应用在商业、工程、军事等应用的大量数据分析处理领域更是如此;今天如此,在个人电脑尚未普及的上世纪6,70年代仍旧如此,不过那时DRAM的高昂价格更使得具备高速随机访问的固态硬盘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固态硬盘定义主要是针对使用FLASH闪存介质的产品,不过在SSD诞生的早期年代,技术可谓是百花齐放。